我们的福建舰成功电磁弹射歼15T、歼35还有空警600摩根证券,成为了全球首艘可以电磁弹射五代机的航母。
不过,这个消息可是让不少人破防了,有不少人就造谣,福建舰电磁弹射存在设计问题,战机不能同时起降。
还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福建舰最初的设计是蒸汽弹射,中途改成了电磁弹射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首先说结论,这是赤裸裸的造谣。
首先,我们的官方从来没有说过,福建舰最初的设计是蒸汽弹射,然后因为电磁弹射进展太快,所以更换成为了电磁弹射。
实际上,我国早就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由马伟明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电磁弹射技术,也就是说摩根证券,在中国还没有航母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开始布局航母的前沿技术。
最终,2008年首次完成电磁弹射器原理样机的科研攻关。此后,我国又开展了1:1电磁弹射器验证设备的研制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山东舰都还没有开始研制呢,很多人从福建舰的甲板布局推测,福建舰最初是计划采用电磁弹射,这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不要说中国的福建舰,美国的航母也没有办法同时起降战机,
这是因为航母的飞行甲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场所之一。美国最早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在改装前的直通甲板上,若舰载机着舰失败未能钩住拦阻索制动停止,就会撞上前端甲板停放的其它飞机。为确保安全,进行着舰回收作业时最好要清空甲板,这就严重制约了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
现代航母采用的斜角甲板,是英国率先发明,而美国优化之后的产物,是解决起降干扰的伟大发明。它将起飞区和降落区物理上隔开了一个角度。降落跑道与舰体中心线呈一定角度(通常7-14度),那这样降落跑道是斜的,而主要的起飞弹射器位于舰首的直通甲板上。这种设计使得在回收飞机时,舰首区域依然可以停放和整备,同理,舰载机在降落时,舰首区域可以同时进行弹射起飞准备。在增设了斜角甲板后,即便舰载机着舰失败没有钩住拦阻索,也可直接从斜角甲板前端拉起复飞,而舰艏和甲板右舷不会妨碍降落作业,仍能停放飞机、进行起飞或挂弹等其它作业。
这样就可以能有效地减小舰载机起飞和降落作业之间的干扰摩根证券,从而提高舰载机的出动回收效率和安全性。
但是飞机如果起飞和降落同时进行,舰载机在弹射起飞的瞬间,以及战机着舰的瞬间,其飞行路径会与降落航道发生交叉,极易发生灾难性碰撞。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航母,看起来2 号弹射器成功地避开了斜角甲板回收通道,但注意其燃气导流板的位置,看这张示意图,准备弹射的 E-2 预警机仍处于机翼折叠状态,就已经快要擦到了降落通道安全界线,那么机翼展开之后呢?
甚至起飞区和降落区完全重合的概念都不罕见,比如福特号和尼米兹号,3号和4号弹射器都是直接安装在降落甲板(也就是斜角甲板)上的。美军有时候甚至会只使用这两部弹射器弹射飞机。除了美国之外,法国戴高乐号、PANG计划,英国弹射型伊丽莎白女王方案也都采用了两部弹射器一部放在舰艏,一部放在降落甲板的设计。
归根结底,斜角甲板并不是为了实现舰载机同时起降而存在的。正常战争状态,也很难出现战机同时起降的情况,这样的操作没有实战意义。舰载机不会单架出动,一次就要放飞一个机群,这个机群的数量,是尽量按照达到自己甲板运作的上限去准备的。载机起飞前也都是在甲板上整备的。那执行完任务提前返回的单舰载机,即使回来了,也是要停在甲板上休整,不可能立马再放出去。
因此,美国的航母除非是极限情况下,不然都不会同时起降战机,美国采用的是循环式飞行”(cyclic ops):按批次集中放飞,再按批次集中回收,非并行、而是时序化组织流程,从而在安全边界内榨干甲板效率,这样反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更高的出动效率。
虽然我们的福建舰只有3条电磁弹射器,两条位于舰艏,一条位于斜角甲板区域,但是这和美国的航母本质上并没有差异,而且中国采用了3部弹射器,按道理来说,是可以不用进入斜角甲板区域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二号弹射器的挡焰板大约有五分之一的结构进入了斜角甲板的降落区域。
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大型的舰载机上舰,这样更好进行起降作业。
因此,说福建舰电磁弹射存在设计问题,战机不能同时起降,这是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问题,中美航母真正差异性的是中国和美国在舰载机起降上的调度方式。这是影响舰载机效率的重要因素。
说个题外话,如果你要实现舰载机同时起降,航母吨位达到15万吨,估计都非常勉强,而且没有意义。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