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沙漠之狐朗读音频蜀商证券
最近,堪称最会做营销的小米老总雷军在发布会上金句频出。
当中备受网友认可的,莫过于这句:
“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
这句戏谑的调侃,是这几年互联网又一爆火的梗——
它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消解了当下很多人的年龄焦虑,为的就是打破“年长=衰退”的刻板印象。
如今,调侃似乎延伸到了现实。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国正在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目前全国约有1.47亿退休人员。
60~69岁的退休老人中,有将近45%都想重返职场,实现再就业。
当年轻人渴望30岁实现“提前退休”时,这届退休的老年人俨然还不想“服老”,他们正在用行动证明自己还能“闯一闯”。
@王阿姨
在女儿的镜头下,王阿姨顶着一头“奶奶灰”,衣着简朴,仰头望向自己即将就读的希腊雅典大学校门。
如果不晒出自己的学生证,很难有人会第一时间将眼前的阿姨和大龄留学生联系到一起。
毕竟这件事情,听起来确实太酷了。
年轻时的王阿姨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拿过当地的文科高考状元。
从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线城市某重点中学任教,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数十年的教学时光一晃而过,直到55岁她正式退休,悠闲的日子才终于要在眼前铺展开来。
谁知道忙碌了一辈子的她觉得“空落落”的,和家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国留学。
几千欧元一年的学费不是问题,决定攻读什么专业不是问题,真正让阿姨犯难的,是如何申请留学材料。
好在王阿姨是个做事严谨的人,保留了大学期间所有的成绩单,这才免去了和学校申请调取陈年档案的麻烦。
不过国外留学,自然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托福或雅思都有相应的分数要求。
但学校的规定颇具人性化,允许王阿姨延后提交英语成绩,还将她与系主任的线上面试结果列为参考。
一趟流程下来,王阿姨终于背上行囊,带上自家小猫成功踏上了国外求学的旅程。
90后的女儿,成了此次老母亲的陪读。
母女身份和小时候相比有了神奇的调换:
这一次厌学的不再是女儿,而是“叛逆”的妈妈。
当身边同学多是06年左右出生的“小朋友”,抱着笔记本电脑出入校园时,王阿姨却依旧坚持朴素的学习习惯,一笔一划在本子上记下要点。
除了笔记本,阿姨上课的刚需好物还有老花镜。
一旦忘记戴眼镜,PPT上的内容就像被打了马赛克一样,完全看不清。
这节课就会变成几个小时的英语听力,听得阿姨云里雾里。
就算女儿准备了录音笔、电脑、墨水屏等电子设备,这对王阿姨来说太过“鸡肋”。
原本阿姨想要拿录音笔录下讲课内容,回家再仔细复盘,但没想到教授的希腊口音成了最大的问题。
就算转成了文字,她依旧看不懂。
虽说专业是自己选的蜀商证券,但是事实证明:
不管什么年纪,一旦学习都会开始犯困。
每看10分钟资料,阿姨就得奖励自己打盹20分钟。
阿姨想要逃避学习的理由是“看久了电子屏眼睛疼”,可一玩起“抓大鹅”游戏,眼神却比谁都好。
目前的校园生活似乎还有点“小麻烦”,但对阿姨来说都不是事。
就连女儿都担忧母亲和同学代沟太大,社交遇到困难,没想到阿姨已经早早和同学打成一片。
她的社交秘诀就是拿出自家小猫的照片,要知道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抗小猫咪的魅力。
阿姨也像重新就读一年级的小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希腊字母,向除中文外世界最难的第二种语言发起挑战。
人生看似漫长,但能完全做自己的时光,似乎总是格外短暂。
对阿姨来说,在这个“老伴健康,小孩尚未成家”的年纪,退休后这些可支配的自由,就愈发难能可贵。
@老刘
轰轰因为一次去医院挂号,意外结识到了退休做陪诊师的老刘。
一见面,她就暗暗吓了一跳。
由于先入为主,轰轰潜意识认为陪诊师这种新工种都是消息灵通的年轻人在做。
再加上双方电话联系时,她没有听出对方的声音有任何异常。
所以当她发现此次给她进行服务的,居然是个60岁的退休老人时,顿时有些手足无措。
当她正犹豫要不要开口“不用对方陪着”时,老刘已经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他要走社保卡挂好号,领着轰轰很快走向就诊室的门口。
期间略显滑稽的让座一幕出现了,轰轰出于礼貌想要劝老刘坐下休息,没想到他摆摆手,表示自己不需要休息。
他把试图起身的轰轰按下,手脚麻利地赶往下一个诊室查看叫号情况。
当医生表示需要缴费做检查时,轰轰还没反应过来。
老刘已经瞅准空闲的机器,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等到缴费完成,他又掏出老花眼镜,认真研究起下次做检查的时间。
一整套流程下来,连轰轰都不由得感慨:
老刘这个身体状态比她这个年轻人都要强。
等到陪诊服务结束,两个人终于坐下来唠了一下家常。
老刘是在退休后太过空闲,经由朋友介绍做起了陪诊师,目前从业时间已有一年。
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个70多岁的阿姨。
因为女儿不打算结婚,母女两人在家经常发生冲突。
已经退休二十多年的阿姨,这才下定决心出来工作,转移一下注意力。
她每天从家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来医院,以兼职的形式做起了陪诊师。
阿姨服务的对象形形色色,不过和轰轰一样,多数人第一次见到陪诊师居然是个老人时,难免会生出几分惊讶。
而对阿姨来说,自从把生活重心从家庭挪开,她的心态慢慢调整了过来。
这种转变蜀商证券,俨然比获得多少收入来得更加珍贵。
医院跑多了,和看病的人打交道多了,老刘也生出了自己的职业心得。
有时候人得的都是小病,但看了医生后心理负担加重了,反倒成了大病。
这番心得是否有迹可循,轰轰无从得知。
可她知道,老刘或许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劝说她要积极乐观一点。
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的老一辈,好像格外擅长从苦中为自己寻点盼头,遇事也愿意朝积极向上的方向想。
而那时的轰轰正处于失业阶段,对未来既有茫然,也有一丝悲观。
陪诊结束后,她却莫名觉得身体里多了股说不清的勇气。
这一刻,她突然开始觉得:
生理年龄算得上年轻人的自己,似乎活得更像个老年人。
@范姐
没有来北京之前,范姐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忙着耕种自家的田地,将菜挑去市场售卖。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只是如此辛苦,一家人的收入依旧微薄。
对范姐这些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农村妇女来说,拿退休金养老俨然是一个遥远的词汇。
就算大女儿如今已经毕业工作,可小女儿的大学学费,依旧得靠范姐两口子来凑。
未来自己的养老钱,也得靠自己攒。
所以当女儿提议可以和自己一起租房住时,大半辈子没有出过农村的范姐,终于下定决心开启“北漂”。
对工作,范姐并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有合适的就去,不挑。”
就在范姐刚到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她在散步时看到楼下超市正在招人,当即兴冲冲地凑过去打听。
第二天早上,范姐就顺利成为了超市蔬菜区的理货员,负责蔬菜的分拣、包装等工作。
在工作内容这块上,对干惯农活的范姐来说也算是轻车熟路。
女儿唯一的担心,便是工作时间太长,范姐会太累。
这份工作月休两天,月薪4000元,需要从早上六点工作到十一点半,下午再从四点半上到晚上九点半。
这么一算,每天都需要上满十个小时的班。
但范姐觉得“找工作不容易”,还是决定先干着再说。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她就提前到了工作的超市。
去的时候刚好赶上卸货,她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
她做事勤快,不懂偷懒。就算下午人不多,范姐也不会闲着,会把剩菜重新整理,主动询问顾客要不要打折的菜。
第一天,范姐就开心地和女儿强调“自己不累”,工作很充实。
只是春去秋来,连续几个月这么干下来,范姐的身体还是有点吃不消,选择了从超市辞职。
没过几天,她成为了一名保洁,工作依旧有点辛苦。
可相较于以前,范姐依旧知足。
因为她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色彩,不再是那个被田地困住的农村妇女。
这一年,55岁的她第一次骑上了共享单车,和女儿一起去周边游玩。
在范姐的农村老家,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方便的东西。
她第一次带80多岁的老母亲出门,在天安门前留下了合影。
那天一向不怎么玩手机的范姐,特意让女儿发了一条朋友圈纪念。
也是在这一年,她在工作的地方认识了更多大龄北漂的打工人。
六十多岁的老陈常年一个人北漂,儿子早已结婚生子,他不懂得拍领导马屁,话也不多,可干活永远都是最勤快的那个。
老韩没到六十岁,一天要打两份工,白天在超市当理货员,晚上又在小区当夜班保安。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班,他都是在保安亭将就着过夜。
这些大龄仍在努力北漂的打工人,未尝不是普罗大众的一个缩影。
他们没有接受过太好的教育,没有接触过太轻松的工作。
所以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身体还能动弹,还是得出门找点活干。
只要自己还能赚钱,就不能麻烦孩子。
他们都抱着纯粹的信念:
只要自己继续努力,生活仍旧会有各种可能。
看完这三个人的故事,不难察觉:
他们的身上都藏着老一辈人最实在的生活哲学。
王阿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年龄不能成为停止学习的借口,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能为热爱而活。
转行陪诊师的老刘完美诠释了何谓“年龄就只是数字”,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退休再就业依旧能干得风生水起。
55岁决定北漂的范姐,则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不能消磨掉出发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 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他们未尝不是如此,用最实在的行动去过好每一个“此时此刻”。
他们从不是刻意和年龄较劲,只是打心底里不想被数字束缚住——不拿老了当借口,不拿晚了当托辞。
在每一个当下,他们都保持了那股积极向上的奔头,对生活的热忱未曾消退。
而这种精气神,或许才是对抗年龄焦虑最有力的答案,是一个人无论到了何种年龄,都能够拥抱新可能的底气。
作者 | 暮岁,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